普门利世祈祷法一斐
觉龙阿阇梨
据梵本《法华经》意,《普门品》又名“观世自在游戏示现”。“观”为能,“世”为所。菩萨安住施无畏三昧,随众生业感而现相应之身,缘起无碍难思,是名“自在”。至云“游戏示现”者,“游戏”是自在的体,“示现”是自在的用。
那么这一品的全体精神,在偈颂中有深刻的概括,即“善应诸方所”一句。“善”代表菩萨的方便无所不能,“应”彰显菩萨的威德无远弗届,“诸”诠演菩萨的悲心无物不被,“方”阐明菩萨的慈力无处不在,“所”昭示菩萨的光明无时不存。
如此而看,观音的雄猛无畏,是亘古长存,日日常新的。在现今的时代,一样需要大悲威光的覆护。这部祈祷法,为笔者依经文与祖师所传口诀应当今众生根基楷定而成,其实际操作性不言而喻,大家可以在修持中慢慢体会。
为何念诵本品会灵验异常呢?其实念诵经文的过程,是一种内在的反观与启用。譬如“无垢清净光,慧日破诸闇”,就是在指示你本有的性光,清净无垢,就如我们常讲的“性德力大”,她本来具足无边的力量,只是我们被烦恼的现行左右,不能自持而已。当恭敬至诚念诵此句时,就可以渐渐破掉我们的无明,也会将你的懈怠一并化解。
统要而论,此祈祷法先用《普门品》来收摄大家的妄念,让你有所缘的正思维。立此基础,才好施展后面的祈祷。
那祈祷的意义又何在呢?当中包含三要素:
甲、激发生命原动力(自觉)
人有疾病痛苦,忧患丛生时,往往不知所措。或怨天尤人,或自悲自抑,凡此诸类,都是志意薄弱,随境从缘,很少有人在变故中反省自身,自救自强。祈祷,是以一念至诚来作为引子,向诸佛菩萨发露不足,并借之感格诸佛菩萨的圣力,来达到不可思议,扭转客观环境的效果。
所以,祈祷就是打开凡圣之间的大门。虽念念祈求,但能求所求都是缘起性空,乍生乍灭。在念念生灭间,能随顺趣入经文、偈颂的妙义,自然就能有惊人的变化发生。亦如伍子胥一夜白头,心中的情感尚可影响生理,改变器界的依报。我人没有虚假,恳切的循文入观,早已将世俗妄念最大化地减小,所以满愿成就的速度也非可以时间和思维来琢磨定论。这一层,算作法界的第一重祕密,唯有实修,方能明悟。
乙、令良性种子现行(觉他)
障碍现前,是恶业种子成熟,开花结果,所以在相对的世间境界内衍生令人头痛反感的违缘。至诚祈祷,是一个纯善无恶的种子,这种子中包含众生自己的心念力,诸佛菩萨的本愿力,以及法界剎那缘起的加持力。三力之间勾连而合,形成一颗不可沮坏的“金刚种子”,强效地种植在识田内。由于这颗种子的力量不是凡夫单纯的妄想业力,而是主观自动的能觉力、摆脱妄念的所觉力融汇而成,正如莲花的“因果同时”,在识田存留的一刻,便能于当下发动成熟,直接作用在难以解决的事件中,这算作第二重祕密。
丙、一即一切之推动(觉行圆满)
一人的行为,可以影响自己的眷属、朋友。同理,自己通过这部祈祷法发生感应,让亲朋等生信,潜移默化为他们(她们或它们)留下很好的印象。这无疑会令大家自然对佛法产生好感,肯在觉悟的道路上努力探究。即便你仅仅影响了一个人,这份成果的推扬也会渐渐广之。再来,你念诵经文的声音,虽然音韵有生灭,但其本体无生灭,作用也不空,会长时间在空间里发生效应,产生微妙的影响,这一点若非智慧圆达,很难发觉。因为属于实相方面的呈现,大家就不必在这一点上有太多的追探,好好念诵修学,不要迷惑于法理,才是最殊胜的。是知祈祷,利己、利人、利众,这可称为第三重秘密。
此部祈祷法分开五门如次:
一、修身延寿法(照破身见,无病永寿)
每晚于佛前点七灯,转读《普门品》一遍,而后专诵《普门品》中的偈颂3遍。白天不用点灯,念一遍《普门品》,再念49遍偈颂。每念一遍偈颂,就礼佛一拜。诵时观想大士放蓝色光明照射身心。如此49日不绝,自得神效。
偈云:
具一切功德,慈眼视众生
福聚海无量,是故应顶礼
其法为何要燃点七盏明灯,且须七七日连作?这是外在事相的契合。众生第七识执着人我,把握身体、境界而不放舍,所以才会因“有求而不得”等因素,形成爱恨情仇等觉受。七盏明灯在本法中是将七识的杂染全部转为光明,令其生生不息,借之引发内在光明,彼此互照而成大用。七日,是任何事物变化的一个基点,七日之间也能培养一个人的习惯。人之七、事之七、物之七,将根身、器界、种子全部与光明相应,这便是事相祕义的所在。
观音菩萨体性清凉,可灭热毒杂病。敬修本法,能感慈悲之大士以其正法甘露灌输于我,则我身心与彼无二,同化皎洁,犹如月轮,而似空华,虽显明相,终不可得。病患苦痛依身建立,竞逐妄想而扰本凈。随文入观,身犹空寂,病安从来?但能遣除人我分别,则六识受莲华部妙观察智引导,自得莲华部主——阿弥陀尊,并观音大士加持,开展我人身心的无量光寿。
行法肝要:
身空、病灶空、身心俱不可得。
二、息灾除难法(以念易念,即空即有)
每日于佛前转读《普门品》一遍,而后专念法偈49遍,念时观想大士放白色净光照护身心,每遍礼佛如上。
偈云:
我为汝略说,闻名及见身
心念不空过,能灭诸有苦
其法以心想观音、口念观音、身礼观音为要,扫除分别妄想。祈祷法的目的,是以凈念改易妄念。妄念即空,凈念随生,念念相续,无难不除。此偈所述,字字句句,均杀妄想。当人若能解去,一切苦痛自了。非独灭诸厄难,所求皆获不空。
行法肝要:
正念缘偈,知贪过患。不喜福报,不厌灾难。
三、成办姻缘法(男欢女爱,无欲无求)
每日于佛前转读《普门品》一遍,诵法偈49遍。顶礼如上。诵时观想大士放夕阳之光照射身心,喜悦欢愉,安和温暖。
偈云:
具足神通力,广修智方便
十方诸国土,无刹不现身
男欢女爱,本无可讳言。然众生情见深重,爱欲波澜潮涌,颇难遏制。大士以方便力,和合善缘,令男女同值善根,踏定慧路。纵一世欢愉,以佛眼观之,仍如幻似梦。既得满愿,当善意相助,夫妻同心,亦勿忘大士恩德,勤行善法,斯可为善姻缘,善因缘矣!
行法肝要:
以善缘爱侣为主,切忌贪慕无止,索求无度。
四、祈获子息法(清水无鱼,和睦有子)
每日于佛前转读《普门品》一遍,诵法偈49遍。顶礼如上,诵时观想大士放金色光明照射身心。
偈云:
无垢清净光,慧日破诸暗
能伏灾风火,普明照世间
没有子女,多为宿业所致,有些是男女双方身存隐疾。无论哪一种,都可以通过此祈祷法获得子息。但要记住,水至清则无鱼,太爱干净,而且有洁癖,也会导致无子。同时,家庭的和睦氛围,男女双方的相亲相爱也极为重要。等而下之,就是双方的欲望,不能太强,在身心保养方面也要注意,尽量减少杀生、过量服用血食等,如此,则不愁祈祷不灵了。
此法核心,在于“承顺”、“平等”四字。承则无怨,顺则无恨,平则无忧,等则无愁。善加体会,当有所悟。
行法肝要:
常存善意,慈心利物,如世间大地,普遍承载众生而无怨。
五、圆开智慧法(心若明镜,鉴而不纳)
每日于佛前转读《普门品》一遍,诵法偈49遍。顶礼如上。诵时观想自己双目中有日轮,赫奕充盛。
偈云:
真观清净观,广大智慧观
悲观及慈观,常愿常瞻仰
行于事而不迷于事,为智;用于物而不滞于物,为慧。智慧开发,不在于读诵多少典籍,而在于内心的清净与否。就如一面镜子,擦干净才好照映万物,不然多少人经过这面镜子,镜子也会不知不晓,懵懵懂懂。所以古人讲要用心如镜,能时时清扫自心的污秽,才是开发智慧的究竟之法。
行法肝要:
本来清净,周遍法界
明镜譬喻,以显心源
慧眼烁空,威光无限
如理作意,大智圆满
收视反听,莫留恋外境;举重若轻,勿局限时空。
张紫阳真人说:“不求大道出迷途,纵负贤才岂丈夫”。有缘修学佛法,应该在实修方面用功。法味永远不是书本、形式可以得到的,除非肯扎实契入,身体力行。
这一部祈祷法环扣经文,符契妙理。简单易作,人人可行。有缘得者,应该恭敬尊重,如法操持。愿大士的甘露,能润泽每个干涸的心灵,希诸行者,齐超顿证!
赞赏专用